当前位置:大观书院>女生耽美>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> 第 115 章 小谢拜师孟培德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 115 章 小谢拜师孟培德(1 / 1)

嘉源省是靠近南地的省城,繁华程度,只能比拟富贵府城。

占地面积适中,跟京城差不多。本地山多,物产丰饶。颇有些像巴蜀的地形,但还未修建水利工程,没有闻名世界的“都江堰”,各处防洪措施还在修修补补、得过且过的阶段。纯粹是靠老天爷吃饭。

老天爷心情好,会追着当地人“喂饭”。

老天爷心情差,让让当地人求路无门。

佑平末的几年间,各地天灾多,嘉源省却安稳度日。

当地百姓感念天恩,近几年愈发迷信祭拜水神。

谢星珩来的时候,就看见了嘉源省的特殊风情——街上道士、和尚多不胜数。

他起初还以为是道观跟寺庙的人出来团建,事关信仰,他又初来乍到,不好口出狂言,只是默默观察。

走路间,他听路边的人说话,看街上小摊、街边铺面的主要货品是以道士、和尚用品居多后,也有了基础了解——古代版cosplay。

百姓们为表虔诚,会在特定的日子里,穿上道服、僧衣,斋戒数日,在街上游行,跟“同伴”汇合,“道士”们去道观,“和尚”们去寺庙,然后祈福还愿。

谢星珩来得巧,赶上百姓们拜水神的好日子。

他在街边找了个茶摊歇脚,喝着涩口劣茶,吃米香浓郁的米饼,好奇望着街上的行人。

好些小孩子还会闹腾,也想参加。大人根本不带他们一起,怕小孩子口无遮拦,说错话,惹怒了水神。

谢星珩看他们是拜水神,就不由疑惑,水神也有派系吧?怎么两头都能拜?

赶上了日子,没人敢议论。

谢星珩带着满腹疑惑,找了间客栈歇脚,今天休整,泡澡过后补觉,天黑之前起来,趁着落日时分,气温凉爽时,出街问路。

他要去孟府拜访。

孟培德是大儒,在当地很有声望,一问便知。

谢星珩估摸着脚程,快步疾走,宵禁前跑了个来回。

次日清早,他收拾妥当,换上书生打扮,拎上几包薄礼,出门叫了架小轿,坐轿子去孟府。

路上摇摇晃晃的,谢星珩闭目养神,默背着孟培德给他的赠书里的批注们。

到了地方,他付过轿子钱,下来理理衣衫,就拿上林庚的介绍信,去敲门。

门房回应快,开一道门缝,拿了信件去通传。约莫一刻钟后,谢星珩被领进了孟府。

孟府很大,各处简朴文雅。

所用器物都很别致,谢星珩识货,知道它们本身的价值不会高,但能收罗来这么些“不值钱”的雅物,孟家人,或者说是孟培德的学生们,真是有心了。

给老师送礼物,尤其是给刚正不阿的老师送礼,需要加倍谨慎。没有合适的,宁愿不送。

谢星珩这次带来的几样薄礼,都是农作物加工品。

果干、果酱、蜂蜜、苦芽茶,这是津口县的特产。

丰州县的特产,他没拿。距离太远,路上捎带的几样,都在津口县送完了。

路上他写了一份“拜师贴”,以策问的格式来写。写他乡试之后,在家乡都做了什么。此去津口县,又能为津口县的百姓做什么。

津口县的事,他不贪功,以“合作”来写。

若江致微有志科举,或许也能来嘉源省碰碰运气。

他过堂屋没停留,被小厮领着去了书房。

孟培德的书房,放置了很多书架,不如图书馆规整,书架的格子都错落有致,看着高低有序,很有律感。

谢星珩来时,孟培德正拿着鸡毛掸子给书籍们除尘扫灰。

看见谢星珩时,他手指正好碰到《孟子》。

孟培德顿了顿,将书抽出来,带谢星珩到书桌边坐。

他把《孟子》递给谢星珩。

“我幼年启蒙时,因姓孟,对《孟子》一书,总有多的关注。后来研学多年,别的书看再多,还是《孟子》得我心。不同装帧版本的书籍,我收藏了很多。这是我送给你的第二本。”

谢星珩郑重收下。

孟子有名句: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

民贵君轻的思想,也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。

孟培德开门见山的提出来,也有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”之意。

但谢星珩与他想法一样。

他把书本放好,也不客气,先把他的“拜师贴”递过去,等孟培德收下了,他才逐一取出他带来的几样礼品。

谢星珩捡取糕点,空出一个小碟子,给孟培德放了些各样果干。

“孟先生,这是果干,是在津口县,取用当季的水果,经过三蒸三晒完成的产品。制作果干的流程简单,费些人力和柴火,但水果的保质期能延长半个月以上,加以冰藏,可以保质一个月以上。而果干更利于运输,不怕颠簸。这个工序,能让当地百姓的收益增加三成以上。”

余下七成,一半是人力足够,锅也不够,总有浪费、损耗。

一半则是目前市场没有打开,果商们进货少,而谢星珩也给不出好价钱。

所挣银钱,都是加班加点,一个果子一个果子做出来的。

孟培德抬眸看他一眼,拿起一个果干吃,淡淡点评道:“比蜜饯的甜度差些。”

他开始看拜师贴了,谢星珩不再说,轻手轻脚起身,叫人拿一壶不加茶叶的白水来,再多几个杯盏。

孟培德看帖子时,谢星珩就给他冲制了多样口味的饮品。

孟培德抽空回了他一句:“你别忙了,我早看过你给你同年们写的信了。”

谢星珩:……?

他记得他写了糖制品滞销,求哥哥们帮帮小弟的信。

没人跟他说,这信还能转送到孟培德这里啊。

他想问,又不敢问,坐这里熬时间。

孟培德翻开谢星珩的拜师贴,就有惊叹之感。

他从学生时代

开始,就很少见到笔锋朴实锋利的文章。

谢星珩的文采,讲实在话,还算不错,中上游。但在见惯了才华横溢的进士们,也收过状元学生的孟培德面前,就不够看了。

孟培德最是欣赏谢星珩的才干。

这个才干,在真正推行之前,都是空谈。

如果乡试的策问是“对答”,眼前的拜师贴,就是真真正正的答卷。

他记得那时的题目,也记得谢星珩写了哪些东西。

谢星珩也做到了因地制宜,先富带动后富。以家乡丰州县为试点,利用现有条件,将农与商结合,带动百姓们,在现有的主业基础上,开展副业,给家里做贴补。

他还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职业,培养出数十个兽医人才。

另外,他开展的扫盲班、商务培训班,也是孟培德非常赞许的。

商务培训班,是基于“农商”的基础。

如果这里的人才,也能跟兽医们一样,输送到别的地区,那么其他地方的农产品是否也能打开销路?

孟培德放下帖子,跟谢星珩口头探讨这个问题。

谢星珩早有过思考,他说要根据农产品的种类来。

“像粮食、油料这种刚需产品,是不缺销路的。我们如果着力于此,就会抬高谷价。谷贱伤农,谷贵伤民,这之间需要一个平衡。所以各地的支柱产业,在因地制宜之外,也需要保证耕地面积的比例。”

孟培德点头,又问:“如果百姓们知道这个东西挣钱,他们非要种植呢?”

谢星珩有丰州县三年的数据作为支撑,能答上来。

“百姓们会钻空子,再多的规矩,抵不住他们可以请人代卖。比如油料,他们种植了,总能卖出去。麻烦了些,但挣钱不怕麻烦。但更多的百姓是守规矩的,也对粮食有着坚定、不可动摇的必种决心。把这个屏除,可以另设关卡。依然以油料为例,厂区收购油料,数量定额。万斤时是一个价位,两万斤时是另外一个价位。总有人吃亏,卖的低价。”

因实际利润在,百姓们还是会种,但这种“亏本”与不确定性,会让他们的心,回到粮食上。

要致富,就不能单纯种粮食。除非发展成种粮大户。

现在工具都差,也没机器,纯靠人力种地,说白了,就是欺负人。富贵的只能是大地主。

而谢星珩也得认这个规则。地必须有人种,还得保产保量。

但他可以给农户提供别的副业,让他们能有别的营收,缓解家庭压力,再积攒财富,实现脱贫。

肥料推广是一方面,配合家禽家畜的养殖是另一方面。

孟培德看他说什么都井井有条,胸有成竹,还有数据作为支撑,对百姓的民生情况了如指掌,就知道他不是坐在家里,简单做个决定的人,而是真的去了解过民生民情。

他来都来了,还有林庚的介绍信。孟培德不做别的提问,什么“我已被革职”更是废话。

孟培德最后问:“你拜

师,想学什么?”

谢星珩不玩虚的:“科举技巧?科举有技巧吗?我想一次中试,以后好施展拳脚。”

孟培德听笑了,把拜师贴撂桌上,又端起茶水。

谢星珩一样样给他介绍,称呼都改了。

进门时叫“孟先生”,奉茶时叫“孟夫子”。

孟培德品完几样小甜水,也有了主意。

“科举一途,没有技巧,但你可以熟能生巧。你再往上,是春试。春试跟乡试离得近,考点大差不离。你策问没问题,书也背熟了,就从经史入手吧。”

他后来又看过谢星珩的卷子,发现谢星珩答卷稀烂的主要原因,是因为心里没底,不知道哪些该写,哪些不该写。但又不能表现出来这点,就只能东拉西扯,顾左右而言他,摆出一副他尽力了的样子。努力写了一坨狗屎。

谢星珩的脑袋开始发疼。

八股文的题海战术……

他的脑汁都得被榨干。

写到最后,词汇量都得见底,还哪能写出好东西?

很快,他就见识了到了什么叫“名师教学”。

孟培德安排他在家里住下,从早到晚,师生俩作息一致。

谢星珩睁眼就在看书,饭后就要练字,练完字,就开始作文。

初期的作文,孟培德不做点评,甚至没有思路指点。

他似乎知道词汇量的问题,每一篇作文,所做批注,都是同类词的替换,平替、顶配,都有。

谢星珩逐一记下、背诵。然后日复一日的写作文。

连续七天,都是词汇量积累。谢星珩突然大胆起来,经史题也敢大刀阔斧的写。

写完以后,孟培德依然是词汇量积累,这一次做了格式调整。

因为谢星珩写狂放了,韵脚没注意。

又是七天,谢星珩的词汇量积累了两个本子,格式也自然纠正,随便写都能押上韵脚后,孟培德开始魔鬼训练了。

他忍谢星珩的文章很久了。

也在一段时间的接触里,对谢星珩的心态、性格,有了深刻了解。骂起来毫不客气。

谢星珩最初都写飘了,还当他是个天才大文豪,突然被骂,说他写的都是狗屎,他还委屈上了。

读书人,骂人怎么这么粗俗。

谢星珩心态极好的自我安慰道:还好是骂我写的文章是狗屎。

他学习期间,收到了从津口县转送来的家书。

孟培德看他学习认真,给他放了一天假。

谢星珩可以细细慢慢的看家书,也能有足够时间写回信,还可以出去采购一些嘉源省的特产,让人捎带回老家。

谢星珩卷惯了,再次回归这种生活,适应性很强。

陡然得闲,他的各种负面情绪也随之爆发。

看信时躺平,丧丧的。看江知与说想他,他也笑不出来,心情更差。

哎。

夫郎孩子热炕头的人生理想都实

现了,突然分开?[]?『来[]#看最新章节#完整章节』,还以“月”为单位。谁受得了这个委屈。

他往后看,江知与写了点育儿之难。

谢星珩反复看了数次,提笔回信,第一句是:这哪里是育儿之难?分明是为父之难。

然后照常往后写。

他算好了日子,在嘉源省会待到十一月份。

到时会先去津口县,等第一批皮料出坑,走完其他工序,他就圆满完成任务,可以回家了。

顺利的话,能赶上过年,一家团聚。

他拜师成功后,给江知与写了一封报喜信。两人信件有时间差,他又报喜一次,再加了些日常学习情况,和学习间的趣事。

说起来育儿之难,谢星珩也有感慨。

他在现代看过很多高学历家庭的孩子,学习成绩都不好。

现在又看见了活生生的例子。

大儒孟培德的儿子,就一个考出来了。

小儿子甚至只是秀才。

孟培德回家以后,着力培养孙子。

教谢星珩的时候,他也给小孩启蒙。

孙子辈里,能安静读书的就两个,孟培德也常唉声叹气。

谢星珩在信里给江知与说:“我们已经完成了基础目标,让孩子们遗传了我们的美貌。至于智商,强求不来。总归生得好,咱们攒攒家业就行了。”

他还跟江知与说:“小孩子有叛逆期的,你越是让他做什么,他越是不想做。我们就让他们玩,别人都没玩,就他们玩,他们能开心的玩,那就算了。万一激起叛逆心,一天天的就想学习呢?”

不过这都是很久以后的事了。

谢星珩笔锋一转,回到大人身上。

他在信里,忍不住写了许多的畅想。

如果有一种工具,可以让他们相隔千里,只需要简单操作,就能实现即时的信息沟通、听见对方的声音、看见对方的样子。

甚至数百里的距离,不过几个时辰的飞行而已。

收拾好家书,谢星珩晾着笔墨时,后仰在椅背上发呆。

他想着,还是得再努力一点。培养些人才,也让江知与能走出家门。这样子也太苦了一点。

分开半年,跟守活寡有什么区别?

于是他又另起了数封书信。

有给两个爹的,有给舅舅舅爹的,也有给大表哥的——大表哥靠谱。

二表哥……还得培养培养。

他甚至给南北两地的镖局寄信。

希望他们能多多举荐人才,来丰州县发展。

已经在丰州县的,就不要小气,都是一家人,人才是流通的。

跟卖糖时一样,谢星珩面无表情卖惨。

“相思好苦,帮帮孩子吧!给各位爷跪一个!”

写好信件,谢星珩养养神,出门逛街。

他到了街上,才想起来当地的“迷信”之举,记在心里,决定回去问问孟夫子。

现在就买礼物。

嘉源省本地产锦缎,独有的绣样也十分精巧,都是精品,价贵。

谢星珩记得,他老婆还有很多漂亮衣服不能穿。

他看着这些漂亮布料,眼珠一转,找了个中转站。

他送到昌和府的王府。加急给林庚写一封信,让他随便找个理由,“赏赐”给江家。

这样子,江知与就能穿上了!

嗯。

好主意!

谢星珩一挥手,各色花样的锦缎都买了一匹。

看着漂亮的帕子、汗巾,还有他在丰州和京城都没有见过的绣鞋,他也买了。

他身上的银钱很是富足。因为津口县的果干、果酱之法,让他们的计划远超预期。来读书时,林庚给他发了“奖金”。

很丰厚,足足两千两。

这种老板,谢星珩很满意。

家书一封,回信一盒,附带一车的土仪。

因东西要寄到王府,谢星珩扣扣搜搜,叫人半路补货,拿些果干果酱跟蜂蜜带上。

再回孟家,他不去销假,尽情享受这一日的假期,跟孟培德闲聊,说起拜水神的风俗。

孟培德说到这个,也是无奈。

“水患面前,人力渺小,朝廷都拿水患没法子,百姓能做什么?不过拜水神的风气,是故意引导的。也是生意。”

是生意。

拿捏人心。

没发水患,是水神保佑。

发了水患,是心不诚。

谢星珩皱眉,过了会儿舒展开来。

信仰能给人力量,花钱买个心安罢了。

不过分,可以放一放。过分的话,现任皇帝忍不了有神权挑衅皇权,也轮不到他操闲心。!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