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大观书院>女生耽美>她办个同窗宴,满朝文武都来了?> 第207章 朝会,镇北王的信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07章 朝会,镇北王的信(1 / 1)

朝臣们议论了几句,朝臣们窃窃私语,似乎都认同此次护送任务完成得出色,无可争议,确实是有功劳的。

“陛下,臣弟有一事请奏。”燕玉泽重新看向梁帝。

“将朱尔泰的女儿护送至北疆之人,除了宁月郡主外,还有二人乃是江州龙场书院的学生。

如今我大梁正值用人之际,此二子为同姓姐妹,不仅学识过人,更在护送途中立有大功,足见其能力。这样的人才本应尽早培养,以期早日入朝效力。然其祖父新丧,按照规制不得参加来年春闱。”

说到此处,燕玉泽深深一躬,“臣弟恳请陛下开恩,特许他们戴孝参加春闱,以免国家错失两位栋梁之材。”

此话一出,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。

鸿胪寺卿皱眉出列,声音洪亮:“陛下,朝廷规制不可轻废。自古以来,孝为先,为长辈守丧乃是天经地义。若朝廷因此特许其戴孝参加春闱,恐将开启不孝之先例,日后人人皆以此为借口,朝纲何在?”

燕玉泽闻言,神色不变,从容反驳道:

“赵大人所言虽有些道理,然此二子才华横溢,又为边境安宁立了大功。朝廷若因此蹉跎其三年,岂非国家的损失?

何况,其祖父在世时,定然也期望他们能光耀门楣,为朝廷效力。陛下,特许她们参加春闱,既体现了朝廷的惜才之心,又不违背孝道之本。”

兵部侍郎胡尚礼不满道:“王爷,您这不是护短,为自己的门生找门路么?”

胡尚礼看向梁帝,“陛下,臣的堂兄也是读书人,前些年母亲去世,因守孝三年未能参加科举,到现在也没个一官半职。若朝廷因为那两名学生是王爷的门生就开此先例,那也太不公平了。”

“哦?不知胡侍郎的堂兄究竟是何等天纵英才,竟然被朝廷错过了?”

胡尚礼被这话一噎,脸色微微一变。他堂兄的科举经历并不算光彩,考了大半辈子也只是个举人,实在称不上对方口中的“天纵英才”。

他干咳一声,又有些不服气,“那敢问王爷,您要举荐的这两位学生,究竟有何过人之处?”

燕玉泽“哦”了一声,垂眸道:“也无非就是连斩县院试案首,今年十七岁成为了江州府解元,仅此而已。”

其他大臣们闻言,不少人脸上露出惊异神色。

礼部尚书周显清微微挑眉,似乎想起了什么。

胡尚礼咽了口唾沫,又不甘心地问:“那、那另一个呢?”

“另一个名次稍差一些。”燕玉泽顿了顿,“榜元而已。”

胡尚礼嘴角微抽。

榜元那可是第六名,还真是“稍”差一些。

胡尚礼悻悻不说话了,其他方才窃窃私语的大臣们也面露犹豫,纵然觉得为两个女子破此先例有些不妥,却也找不出更加有力的理由。

周显清站出来道:

“启禀陛下,江州府本届乡试解元的考卷正是微臣批阅的,次子姓祝名澜,其文采灿然,思维敏捷,且文章之中不乏真知灼见,令微臣印象深刻。

如此等年少有为的英才,正应当趁此风华正茂的年纪,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,早日为朝廷效力。

臣礼部尚书周显清愿与王爷一同上奏,请陛下开恩降旨,允其二人戴孝参加科考。”

梁帝的手指在怀中的鎏金暖炉上摩挲着,眼角的皱纹藏着淡淡的笑意,与下方的燕玉泽对视一眼,彼此心照不宣。

“咳咳……既然众卿对此再无异议,那——”

“父王。”祈王燕长文再次走了出来,朗声说道:“请父王三思!”

燕长文从袖中取出一道奏折,“儿臣今早刚刚收到镇北王的来信,请儿臣代其于朝会之时代为上陈。”

奏折被呈到梁帝面前。

燕长文继续道:“信中提到两件事,其一,边境乱匪近日又有复兴之象,为保边境安宁,请求朝廷拨付军饷二十万两。”

此言一出,朝上不少文官都暗自吸了一口冷气,有的脸上浮现愤愤之色,却又不敢表现得过于明显。

近年来分明没有大的战事,镇北王每次都是以平乱剿匪为由,索要大量军饷。要银子就算了,可是这么多年来,边境也没见真的彻底安宁过。

偏偏他又手握重兵,连梁帝也要忌惮几分。

“张伦。”梁帝看向户部尚书张伦。

张伦愁得五官都挤在了一起,“陛下,今年各地大小天灾不断,国库并不充盈,要拿出二十万两,恐怕……”

梁帝沉默片刻,“江州的行宫先不要修了,这样能凑够二十万两么?”

张伦想了想,“如此……大概可以。”

“那就去办吧。”梁帝的声音听不出情绪,问燕长文信中提到的第二件事是什么。

“父皇,镇北王提到的第二件事,乃是弹劾祝澜、祝青岩二人。”燕长文高声说道。

“宁月郡主武艺高强,就算由她一人护送朱尔泰的女儿,一路上也不会出任何问题。可六皇叔却偏偏派了两个学生跟去,如今又要为她二人请功,难免有偏颇之嫌。

镇北王在信中提到,护送之事本应秘密进行,掩人耳目,然而这两名学生却一路招摇,十分惹眼。多亏宁月郡主照料周全,这才没有引来居心叵测之人。如此行事,不罚已经是恩典了,又何来立功一说?”

燕玉泽侧首看向他,问道:“祈王殿下说她二人一路招摇,不知有何证据?”

燕长文白胖的脸上带着谦逊的笑意,“皇叔莫怪,侄儿只是就事论事而已。她二人是否招摇,只要派个人去桐州打听打听便知。

那祝解元的墨宝,现在可还挂在青溪镇的书院外边呢。”

朝臣们闻言,风向立时有了转变。

“尚未入仕便狐假虎威,如此狂妄,这样的人怎堪大用?”

“性子浮躁,六王爷怎会举荐这样的人……”

左将军慕容祯朗声道:“陛下,镇北王身负封疆重任,绝不可能无故诋毁两个寂寂无名的学生。末将以为,绝不可为这样的人开启先例,乱了纲常。”

慕容祯说完,许多武将纷纷站出来附和,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取消祝澜二人的功名,永不录用。

燕玉泽的眼眸幽暗几分,他抬眸看向梁帝。

梁帝神色淡淡,摩挲着暖炉沉默良久,才缓缓开口:

“既然镇北王与众卿家都如此说,那夺情一事,便容后再议罢。”

……

退朝后,燕玉泽匆匆赶往御书房觐见。

“皇兄,那两名学生臣弟了解,绝非那般哗众取宠,招摇过市之人。”燕玉泽一见梁帝便开口说道。

梁帝坐在棋桌前,示意燕玉泽在自己对面坐下,他缓缓捏起一枚黑子。

“一边是朝中武将之首,手握几十万大军驻防边塞,另一边是两名不曾建功立业的年轻学生。孰轻孰重,难道六弟分不清?”

燕玉泽无奈地托着腮,落下一枚白子。

的确,镇北王如今权势滔天,朝中武将几乎全都是他一手扶植起来的,大梁的安定还需要他们。

无论如何,皇兄都不可能为祝澜二人拂了镇北王的面子。

燕玉泽望着棋局,精明的狐狸眼难得耷拉了下来,长长地叹了一声。

“只是可怜臣弟那两名学生哟,得罪谁不好,怎么偏生得罪到他头上了……唉,真是不让人省心。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