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9章 对话(1 / 1)

蔡鞗分析了目前的形势,认为朝廷大臣的想法太过短视,可仔细想想,目前大宋如今确实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境地。大宋、大辽、西夏、大理以及刚刚崛起的大金,五个政权并立,相互之间虎视眈眈,都恨不得将对方一口吞下。然而,大宋立国百余年,却始终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。

这其中原因很多,但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大宋军队战斗力太弱。大宋以文立国,文官地位崇高,武将地位低下。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——武将们普遍缺乏进取心。反正打了胜仗也得不到多少封赏,打了败仗却要承担严重的后果。既然如此,那还不如不打,保持现状就好。尽管前两年童贯、刘法等西军将帅吊打了西夏,自己的二哥曹晟还因为军功得到了重用,又尚了公主,但是大宋国家内部重文轻武的基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。此时的大宋,除了西军因为长年与西夏作战,保持着战斗力之外,其他各路禁军自从檀渊之盟后,已经百余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,战斗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。如果贸然北伐,与金国交战,恐怕都是不堪一击。如果大宋真的决定出兵救援辽国,与金国开战,那么能够依靠的,也只有西军而已。可是,西军只有不到二十五万人,既要防备西夏和国内的叛军,又要分兵对抗强大的金国骑兵,胜负之数,不言而喻。一旦西军分兵与金国开战,西夏和四大寇肯定会趁机落井下石,对大宋发动攻击。到时候,大宋将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。所以宋朝君臣之间,在金国崛起前普遍存在着一种苟安的心理,只希望维持现状,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至于什么北伐中原、收复燕云十六州之类的宏伟目标,那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而现在看辽国被金国打得落花流水,又做起了联合金国,打败辽人,夺回燕云十六州的美梦。

毕竟西北战事的顺利,曹曚和曹晟两位将军的威名,让大宋君臣还活在富贵奢靡的美梦之中,他们似乎忘了,西北边境之所以能够保持胜势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辽国在背后牵制了西夏。如果辽国灭亡,西夏失去了后顾之忧,必定也会全力攻打大宋。到时候,大宋将面临西夏和金国两大强敌的夹攻,处境堪忧。所以救辽就等于救己,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宋君臣不是不懂,而是不敢面对现实。如此这般下去,大宋必然还会顺着历史的轨迹上演靖康之耻。想到此,蔡鞗不禁一阵冷汗,自己既然机缘巧合来到这个时代,决不能让大宋的历史悲剧重演。

“五公子,五公子。”闻焕章的叫声让蔡鞗从沉思回到现实。

“哦,不好意思,让闻先生见笑了,请继续讲。”蔡鞗微微一笑,掩饰了刚才的失态。

“五公子心系国家,真乃社稷之福。太师恩相跟小人说,不管朝廷最终做出何种决定,我们蔡家都要保持中立,不得卷入其中。这是太师恩相的底线,也是小人此次前来找五公子的目的。”闻焕章一脸郑重地说道。

“闻先生,联金灭辽是愚不可及的想法,坐山观虎斗也只是饮鸩止渴,辽国一旦灭亡,大宋将会独自面对金国的兵锋,以我们大宋目前的军力,绝非金国之敌。金国狼子野心,灭辽之后,必定挥师南下,进攻我们大宋。所以,我们必须早做打算,未雨绸缪。”

闻焕章闻言,沉吟片刻,说道:“五公子的意思是?”

“我们要想办法阻止朝廷联金灭辽的决策。”蔡鞗道。

“可是,朝廷中有很多大臣都支持联金灭辽,我们如何能够阻止?”闻焕章问道。

“闻先生,朝廷中的大臣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,你难道还不清楚吗?他们大多数都是些尸位素餐、只知争权夺利的庸碌之辈。他们之所以支持联金灭辽,无非是因为这样可以趁机捞取一些好处罢了。真正有远见卓识、能够为国家着想的人,在朝廷中并不多见。最重要的是,只要官家下定决心,那些大臣们的意见并不重要。所以,我们要想阻止朝廷联金灭辽的决策,就必须从官家入手。”

“从官家入手?”闻焕章眉头微皱,“五公子,这恐怕不容易吧?官家的性子,你又不是不知道,他一旦下定决心,就很难改变。”

“闻先生,事在人为。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,让官家认识到联金灭辽的危害,相信他一定会改变主意的。”蔡鞗道。

闻焕章闻言,点了点头,“五公子说得有理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做呢?”

“首先,我们要收集一些关于金国的情报,了解他们的实力、野心以及战略意图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对策。其次,我们要联合一些有识之士,共同上书官家,陈述联金灭辽的危害。这些人可以是朝中的大臣,也可以是皇亲国戚。只要他们的影响力足够大,相信官家一定会重视的。最后,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。如果朝廷真的做出了联金灭辽的决策,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。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,以防万一。”蔡鞗道。

闻焕章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,“五公子果然有远见卓识,真乃我大宋之福啊。”

两人又商议了一番具体的行动计划,闻焕章这才直接回蔡京的书房向蔡京复命,只留下蔡鞗一人站在原地叹息。

汴河之上极为空阔,一条大龙舟在鳞浪层层叠叠间缓缓行进,河风把蔡鞗和闻焕章两人的对答远远送了出去,龙舟上的人早已听了个清清楚楚。

这大龙舟约长三四十丈,阔三四丈,头尾鳞鬣,皆雕镂金饰,极其华美。船头一位少年听得蔡鞗和闻焕章对答,忽然笑道:“昔年范文正公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,这东京城官宦子弟尽是纨绔,难得这少年竟是国士之才,却不知何以未能科举得中?”

船头的少年看起来是一个俊俏的公子哥,身着一袭月白色长袍,头上插着鎏金银如意簪,腰系一块玲珑剔透的玉佩,手执一把白折纸扇,端的是玉树临风、丰神俊朗。但她青丝却长及腰臀,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淡淡光泽,瓜子脸,皮肤白皙,身段婀娜,神态悠闲,加上那精致绝伦的五官,赫然便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。

此时两位同作贵公子打扮的少年从龙舟舱中走出。一位年纪稍长,穿花青圆领袍海蓝滚边半袖长袄的少年微笑着问道:“哈哈,五姐刚才是赞的哪位少年俊杰?”

另一位穿鸦青交领襦茶百胭脂领交领半臂的少年,眉宇间多了几分稚气和英气,他薄薄的嘴唇紧抿着,似笑非笑地道:“三哥,我没听错吧,咱们这位眼高于顶的五姐,向来对那些青年才俊都是不屑一顾的,今天怎么转性了,居然夸起别人来了,不知是哪家的公子,竟然能得到五姐的青睐?”

那年约二八,一张芙蓉秀脸,双瞳剪水,楚腰卫鬓,仪态万方的绝色美人被哥哥和弟弟打趣,并不害羞,她轻轻一笑,朱唇轻启,娓娓道来:“这少年虽然年纪不大,但却心系国家大事,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清晰的认识。他见识不凡,非寻常纨绔子弟可比。爹爹虽贵为九五至尊,然听从林灵素的“天生圣人”一说,竭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仍恐遗漏草野贤良,如今大宋正值多事之秋,内有贼寇作乱,外有西夏、金国虎视眈眈,若这少年当真有经世济民之才,倒也不失为一股助力。我只想为爹爹分忧,于江湖之中,寻找那些有潜力的人才,为朝廷所用。三哥和九哥素知我的脾气,又何必拿男女之情取笑我?”

兄弟俩对视一眼,都觉得这个五姐虽然平日里看起来温婉可人,但骨子里却是个极有主见的人,一旦认定了什么事,便会坚持到底,不会轻易改变。他们深知,这个看似柔弱的少女,实际上却有着一颗比男子还要坚定的心。况且她又生得绝世容貌,即使是易安居士李清照,恐怕也只能自愧不如,若非她身为金枝玉叶,只怕这汴京城中,不知有多少王孙公子要为她争风吃醋了。

那五姐便把刚才蔡鞗与闻焕章的对话,简单扼要地跟两位兄弟复述了一遍。蔡鞗的分析和见解,让那位三哥也不禁为之动容。

那九哥自小聪明伶俐,博学多才,且琴棋书画,无一不通,更可挽弓一石五斗,只是他生性要强,见到蔡鞗随身背着宝剑,便不服气道:”一介武夫,竟敢妄谈天下大事,真是可笑。”

那三哥闻言,摇头道:“九哥,你这又是何必?英雄不问出处。这少年既然有如此见识,就值得我们结交一番。我们身为皇家子弟,更应该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”

那五姐也劝道:“九哥,太祖皇帝说过,咱大宋皇族,要礼贤下士,尊重人才。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出身而轻视他。这少年既然有如此才华,我们就应该给予他应有的尊重。”

三哥一声令下,大龙舟调转船头,向蔡鞗所在的河岸方向驶去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